要讓學生融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
新一輪的課改,激起了原有教學模式的變革。學生不再是被灌輸?shù)膶ο?,而是學習的主體;教師也不再是課本知識的灌輸機,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。現(xiàn)在我就《囚綠記》來具體談一下教學過程中怎樣讓學生融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去。
一、看見蘋果,想知道蘋果的味道—我想學。
要想知道蘋果的味道,必須品嘗蘋果,在未品嘗之前,必須讓學生看見蘋果,增強欲望。因此,我在教學設計時,首先注重了情景設計,本節(jié)課的內(nèi)容是講 《囚綠記》,在講之前,首先展示了兩幅圖片。第一幅圖片展示的是海洋\天空飛鳥\花朵\廣告牌和霓虹燈充斥的城市夜景……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, 第二幅展示的是草原、枝葉向上生長的白楊樹、綠葉、和平鴿銜橄欖枝等綠色。(思考綠色代表什么?)圖片展示完畢后講述了一則故事,故事內(nèi)容是:1942年 4月13日,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陸蠡,因出版抗日小說,被捕,刑審數(shù)月,受盡酷刑,英勇不屈,被日寇秘密殺害。故事講完之后,同學們一下子來了興趣, 學習熱情高漲,整個課堂也開始活躍起來。我接下來再問同學們,圖片和故事反映了什么問題,題目中的“綠”是什么意思,同學們回答踴躍。這里創(chuàng)設的教學情 景,圖片直觀,故事生動有趣,就象呈現(xiàn)在同學們面前的蘋果一樣,鮮艷而碩大,大家都有了品嘗它的欲望。在這種課堂氛圍里,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欲望,產(chǎn)生了 我想學的學習動機。
二、品嘗蘋果,知道蘋果的味道—我能學。
這一節(jié)課的下面一個內(nèi)容是梳理課文思路。處理這一內(nèi)容時我采用列表的方法,讓同學們自己來完成。多數(shù)學生基礎較差,對學習有畏難情緒、畏懼心理,因 此在交待任務前我增加了提示,降低了難度,并帶領同學們首先歸納了一個內(nèi)容,再讓同學們依樣去自己完成。在檢查完成情況時,照顧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,先請 他們回答問題,回答正確的給以肯定、鼓勵,不完整的加以補充,個別錯誤的及時糾正。這些學生大多數(shù)都能回答問題,看到了自己的進步,信心大增,也體驗到了 成功喜悅。課堂上讓學生動手、動口、動腦,積極參與學習活動,就如同親口品嘗蘋果一樣,只有親口品嘗,才能知道它的味道。通過品嘗,能得到獲取知識后的喜 悅,也能讓學生知道“我能學”,“我能行”,“我不比別人差”,這樣就樹立了我能學的信心。
三、怎樣吃蘋果,講究方法—我會學。
本節(jié)課的最后一個內(nèi)容是寫作方法。在教學設計時,安排的是同學們分組討論,然后再做交流。這個問題大而空,學生完成任務有難度。在分組之前,按照 “低起點,小臺階,緩坡度”的原則先提出要求:一是看書,看書中講了哪些內(nèi)容?二是這些內(nèi)容表現(xiàn)了作者什么思想?三是這種思想為什么借助“綠”來表現(xiàn)?討 論過程十分活躍,課堂交流也非常勇躍,同學們各抒己見,回答問題涉及到的廣度、深度出人意料。接下來是課堂練習,我展示了常春藤盆栽,要求學生觀察它的外 形特點,寫一段話,表達自己對它的感情,同學們的完成情況很令人滿意,由此可以看出討論的效果較好。這里,在討論之前提出的三個問題,實際上是學習步驟: 一是看書了解知識,二是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三是通過探究、討論,來解決問題,并進一步使課本內(nèi)容與課外實踐結合起來。步驟就是學習方法,就是解決問題的門路和程 序。這三步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,就如教學生如何吃蘋果一樣。學習需要由淺入深、循序漸進,在教學中要有目的、有計劃、系統(tǒng)地培養(yǎng)學生的學習方法,授之于 魚不如授之于漁,教會方法,才能收到好的效果,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,讓學生感到我會學。
本節(jié)課,我采用的只是常規(guī)教學方法,反思本節(jié)課的教學,得到三點啟示:
一、教師在教學中,要改變思維定勢。
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教案,因材施教,能取得較好的效果。教師要以發(fā)展的眼光、變化的眼光看待學生,不能以固有的心態(tài)來死盯學生。學生差是事實,但我們老師的教學理念不能差,教學的方法不能差。否則,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就是一句空話。
二、每個學生都有潛能,關鍵是教師如何挖掘。有人曾經(jīng)說過,每個人都是天才,只是表現(xiàn)存在差異。如果能有的放矢、挖掘出每個人的潛能,差生也一定能夠進步,一定能發(fā)展。只要堅持不懈,成功就指日可待,此所謂鐵杵可磨針,頑石變成金。
三、教學要針對學生實際,合理要求。課堂既要考慮學生的現(xiàn)有知識水平,又不能局限于這一水平,“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”,由此而獲得成就感,并在以后的學習中注意逐步加深、拓展,這樣才能水滴石穿,積土成山。